文 | 許濘宴 心理師
「夢境是現實的延伸,還是現實是夢境的投射?」───今敏《盜夢偵探》
在心理劇的舞台上,每一個角色、物件、聲音,甚至背景環境,都是內心的一部分;而夢境,正是一場無需佈景與劇本的心理劇。
今敏的動畫電影《盜夢偵探》(Paprika)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舞台──主角千葉敦子是一位精神治療師,另一個身份則是潛入夢境的代理人──Paprika。她穿梭於他人的夢境,幫助他們面對深藏心底的恐懼、創傷與渴望,解開一個又一個的心理謎團。電影不僅以奇幻、變幻莫測的夢境場景吸引人,更讓人深刻反思:夢到底是什麼?它與現實的關係又如何?
在電影中,夢境的界線被徹底模糊。街道可以瞬間化作海洋,娃娃隊伍從天而降,現實猶如薄紙般被撕裂。夢不只是奇異的想像,而是人類潛意識的真實投射,是潛藏內心的慾望、恐懼與渴望的顯現。
弗洛伊德(Freud)認為,夢是被壓抑慾望與衝動的偽裝。那些因社會或道德規範而無法在現實表達的慾望,會在夢中以象徵和變形的形式出現,是潛意識的「秘密語言」。
與此不同,阿德勒(Adler)認為夢不是隱藏慾望,提出不同觀點:夢的功能是解決問題,透過夢境來「演練」未來的行動策略。夢境讓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演練未來可能的行動策略,反映出個人獨特的信念與應對方式。
認知心理學與阿德勒的看法相近,也強調夢的「問題解決」角色,將夢視為大腦持續運作的一部分,反映白天經驗和情緒,並在夢中嘗試問題解決。夢境是認知與情緒的延續,沒有神秘象徵,而是日常生活的再現與組合。
儘管觀點不同,但這些理論都指出一個共通點──夢境是內心與現實經驗的交會點,能揭示我們白天在意的事與深層的情感。
《盜夢偵探》不只帶來視覺驚奇,更啟發我們思考夢境與自我的關係,它提出一個深刻問題:「夢境究竟是我們逃避現實的避難所,還是我們真實自我的延伸?」。
從心理劇的角度來看,夢境是「超越現實」(surplus reality)的空間,當現實中自發性被限制,我們可以在夢中自由表達、探索,掙脫文化和社會角色的束縛。
在《盜夢偵探》中,Paprika 潛入粉川警探的夢境,化身為他年輕時的夥伴與之對話。這不只是創傷療癒,更是一場典型的心理劇「角色交換」──讓粉川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理解過去、理解自己,化解多年來的愧疚與自責。
在心理劇中,夢的每個元素都被視為自我的一部分,心理劇透過「演出」讓夢中的元素「活起來」,主角與夢中的人物、物體、甚至場景對話,讓被壓抑或忽視的部分自我現身,並最終重新接納它們,促進內在衝突的化解與自我整合。
電影裡,敦子與 Paprika 的互動,尤其是在鏡子前的對話,就像心理劇中的「空椅技術」──敦子得以面對並融合自己分裂的部分,直到兩者合而為一。這正是夢境帶來的自我整合力量。
夢境不只是潛意識的符號,更是我們內在劇場的真實舞台。心理劇透過「演出夢境」,讓人有機會在安全的情境中重演、重構與重建,從而化解內在衝突、修復人際關係、提升生活中的自發性與創造力。
夢境是通往內心世界的通道,是現實的延伸,也是我們未曾察覺的自我劇場。
透過心理劇,我們可以走進這座劇場,將零散的片段拼湊成完整的自我,讓夢境不再只是夜裡的幻象,而成為整合與成長的力量。
🌙尋夢事務所|夢心理劇工作坊
帶領者| 呂翊庭 臨床心理師、 許濘宴 諮商心理師
時間|2025/09/13(六)09:30–17:30
地點|知音坊-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322號3樓之2 (國父紀念館捷運站2號出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