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/文:許濘宴 諮商心理師
對於在心理劇裡經常需要去扮演關係中的他人,像是伴侶、父母、朋友...等,大家對於這個做法是否曾感到好奇呢?
「我又不知道對方內心真實的想法,我要怎麼扮演呢?」
「我跟他的個性差很多耶,我怎麼可能演得像呢?」
「我不確定我真的有完全了解他,萬一他其實根本不是像我演得那樣,怎麼辦?」
以上這些問題,其實在心理劇裡都不是問題喔!在心理劇裡進行的是「演出」而不是表演,是演出內心的主觀世界,而不是要表演戲劇,所以就無需去思考是否演得像生活中的他人。
然而演出內心的主觀世界,有意義嗎?當然有唷!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與他人進行互動,我們怎麼感受自己或是他人,都會連帶影響著我們與他人將如何互動。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混淆不清的感受與想法,呈現一片混亂的狀態,那麼我們將受限於在這片混亂之中,而無法真實地接觸他人,也無法看清他人的狀態,甚至影響兩人關係陷入惡性循環。可是要怎麼整頓這樣的混亂呢?接下來將透過心理劇的「角色交換」技巧來說明。
「角色交換」是指,主角進入其他人的角色,演出對角(例如:伴侶、父母、主管...等)的樣子,然後與自己進行對話。例如,小美從小到大總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,但總感覺媽媽對自己處處都不滿意,所以累積不少委屈與生氣,漸漸地小美也不期待媽媽的肯定與回應了。在心理劇裡,小美演出媽媽不滿意的姿態,因長年累月的相處,媽媽的樣貌早已生動地刻畫在小美的心底,於是小美可以生動地演出心中所認識的媽媽。如上所述,心理劇是要整理主角的內心世界,所以主角在演出對角時,不需煩惱是否有演出正確的樣子,只需演出內心所感受到對方的姿態、反應等。
於是,小美在媽媽的角色裡,一次又一次地來回與自己進行對話,每次對話都更深入探索自己的感受,也更拓展對媽媽的理解。小美理解媽媽因為婚姻不順利,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,努力上班並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錯,也擔心女兒會跟自己一樣,所以希望女兒可以更優秀避免吃苦,以為這樣的督促是對女兒最好的照顧;小美也理解自己雖然生氣但其實更多的是失落與難過,一直都期待媽媽可以更關心自己。「角色交換」是發動主角內心世界的引擊,每次的來回互換對話,都會深入雙方的感受,讓平常為了攻防而沒有說出口的真心話,有機會表達出來。
最後,小美因拓展對自己與對媽媽的理解,而發現媽媽可能不是不在乎自己,而是她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愛,所以要去學習接納媽媽的表達方式,並可嘗試讓媽媽知道用不同方式表達愛才能讓關係更靠近。透過角色來回對話的整理,主角不只更清楚自己的需要,也能體會對方的需要,而進一步對關係產生新的觀點並願意嘗試不同做法。
在心理劇裡認為,我們不只是與現實中的他人互動,也與內心中所感受到的他人互動。因此,藉由心理劇的演出,讓我們先在內心裡釐清自己需求,以及釐清對重要他人的感受,進而拓展觀點,一一地將混亂的狀況梳理清楚,在自己的心靈舞台上不再和對方進行防衛的攻防戰,而是能了解彼此的需要。如此一來,回到現實生活裡,我們將更有機會以平穩的狀態去創造不一樣的人際互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