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許多沒接觸過「心理劇」的民眾大多是望詞生義,認為跟「劇」有關就衍伸出許多戲劇的想像,於是可能會出現類似上列的回應。實際上,心理劇創始人Moreno在發展心裡劇的過程中,是透過孩童的扮演遊戲帶來靈感,再加上後續的臨床與學術經驗,逐漸形成一種心理治療學派。因此,心理劇的應用中會出現一些劇場的概念,但仍不等同於「戲劇」,與戲劇表演是相當不同的。
那麼心理劇究竟是什麼呢?心理劇是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困擾搬上舞台演出,並引用了劇場的一些名詞,像是主角、導演、舞台和觀眾等,通常以團體的方式進行,心理師運用劇場中的技巧與方法,來引導主角在舞台上探索困擾,藉此不僅如實呈現生活中的情境,更重要的是,能探索生活中從未說出而保留在潛意識層面的想法與感受。因此,心理劇不需要事先安排的劇本或台詞,也不是由心理師決定主角說出特定的話、做出特定的動作,Moreno相信經由暖身,人們皆可以提升自發與創造力來即興為自我做演出,主角可以探索出新方式來面對生活困擾,輔角與觀眾也可拓寬生活感受的體驗。也就是說,心理劇不是演戲,而是透過戲劇的方式,來深入感受生活並探索其他詮釋角度,進而拓展生活更多的可能性!
心理劇與一般談話性治療方式相同的是,心理師會陪同主角或當事人共同去討論生活困難,而不同之處在於,心理劇不會只停留在語言層次,並善加使用媒材(繪畫、擺放物件、空椅等)來讓主角或當事人有更多的體驗與行動嘗試。心理劇運用於團體或是個別諮商,主要重點可簡要列為三項:1.將抽象問題具象化:將問題狀況或糾結關係以具體的方式重現,增加視覺與觸覺刺激讓思考可更加清晰與靈活;2.多重角度探索:無論是進入他人角色或是宏觀視角,對糾結已久的問題能有更全面性的理解與體會;3.行動技術加深體驗:不僅是認知的轉念,更是透過具體行動帶出身體感官的體驗,達到身心一致的深刻體悟!
簡而言之,心理劇就是以行動的方式進入個人的生命經驗,重現生命故事並再次體驗,進而能以新的眼光與視野,來找出最適合自己適應生活的方式,進而創造出新的生活品質!
我們對於生活困境,通常過度依賴思考,壓抑內在深層感受與需求,陷入無限循環的思考迴路,認為找不到人生出路而感到痛苦。心理劇結合了認知分析與行動體驗,運用人的身體與想像力,來實際於當下「進行」互動,將壓抑的感受與需求帶到意識層面,以提升內在覺察,對生活困境能有新的回應方式來因應。因此,心理劇適用於各種問題困擾,其中特別是關係議題。
我們遭遇的困難大多源自於「關係」,無論是與他人的關係,或是與自我的關係,長期以來因無效且固著的應對方式,讓關係累積了無數的挫折、痛苦與悲傷。在心理劇當中可重現僵化關係,並透過角色交換的方式來擴充思考與換位感受,讓我們可以對自己或對方都有更深的理解,進而在互動上就有更多的應對策略。
心理劇治療取向在臺灣一直是默默地耕耘與發展,並隨著近幾年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,逐漸開始有更多的人認識此方式,甚至在「四樓的天堂」影集裡也有簡短地呈現心理劇的治療現場。心理劇不僅是期待治癒人們的心理問題,更是希望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掌控度,Moreno創辦此學派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,就是喚起人們的自發性與創造力,讓我們在有限的生活框架裡,能夠展現最適切的自由!
以上,對心理劇提供簡要的介紹,希望能夠帶給讀者有初步的認識。下次若有需要探索自我或是處理困擾時,可嘗試看看心理劇取向的心理諮商或工作坊喔,體驗用更多元的方式梳理想法與感受,一起來拓寬自我角色目錄與生命視野吧!
參考資料
程小蘋等(譯)2002。心靈的演出-心理劇方法的實際應用(原作者:Adam Blatner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游金潾(2017)。回到愛裡:心理劇、社會計量與社會劇的實務運用。新北市: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