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蔡宜芳 心理師
藝術,也可以做為治療嗎?
我沒有藝術天份,不知道要畫些什麼?
我畫圖很醜,萬一畫不像怎麼辦?
不過就是畫畫而已,能有什麼幫助?
畫出來內容會不會被別人看透?
也許,你腦中曾閃過這些疑問,
讓你對於藝術相關的心理活動感到怯步,
以為自己要會畫圖、畫得好才能參與,
然而恰恰相反,越是不懂繪畫技術的人越是適合,
因為太習慣用頭腦畫圖,理性反而限制住自己,
藝術治療並非美術教育,著重的是「創造性歷程」,
拿到媒材的我,是什麼感覺?
面對畫面的我,有什麼直覺想法?
當開始下筆時,便開始展開冒險的旅程,
處於未知的狀態,我們的腦與心、眼與手開始對話,
會有疑惑、有不安、有困頓,也有驚喜、滿足,
這就是我們要的-透過創造性歷程接觸內在心靈的軌跡,
將那摸不到的感覺、抓不住的情緒,
化身為可以觸摸、可以觀看的作品,
提供內在心靈一個可以安放的居所。
藝術,有療癒性嗎?
早在遠古的傳統儀式裡,
古人便透過詩歌、繪畫、舞蹈等藝術表達的形式來修復失落的靈魂,
當我們還是小孩子,沒有被教會「美與醜」的概念之時,
也會出於本能地塗鴉、玩耍,經驗著自己,
視覺上的深度知覺、手眼之間的協調,
享受那個可以創造出線條,從無到有的過程,
孩子透過感覺與動作經驗去認識這個世界,
在過程中學會觀察、感知與表達,
曾經畫畫是一個好玩的探索遊戲,
我們需要重拾這種起初的感官經驗,
聽見自己的聲音,與自己相遇。
藝術創作的故事:從混亂的線條開始
小花的心情很低落,面對畫紙一片空白,她完全不知道該畫些什麼,
在心理師溫柔的邀請下,她只是隨手拿起蠟筆,亂畫一通,
畫面一團混亂、毫無頭緒,就像她此刻的心情一樣。
她越畫越煩躁,忍不住抱怨:「這根本就是一團糟!」
這時,心理師說:「要不要試著看看,這些亂線條裡藏著什麼小生物?」
小花將畫紙轉了幾圈,本來不以為意,
卻突然看見…一雙眼睛,還有一張扭曲的臉,
「好像……有點像一隻哭哭的鼻涕蟲耶?」她邊說邊笑出來,
在心理師的鼓勵下,她拿起深色筆,將這個鼻涕蟲勾勒出來,
沒想到,她又從另一張亂畫裡,看見一隻小老鼠,安靜地坐在一旁。
當這兩幅畫擺在一起,小花看著看著,竟生出了一個故事:
「鼻涕蟲正在嚎啕大哭,它有好多話想說,卻說不清楚…
小老鼠沒有說話,只是靜靜地坐在旁邊陪著它。」
她替這個故事取名為《眼淚的味道》。
Step1先動手玩:藝術,是個與身俱來的動詞
「沒有藝術天分的我,適合參加藝術治療的工作坊嗎?」
這是一個不需要任何藝術背景或天份的活動,
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感受的人更是適合,
只要你願意拿起筆來,動手嘗試玩玩看,
允許自己,回到像三歲小孩那樣恣意塗鴉,
從點、線、面開始,便是跨出第一步!
先行動,自然就會帶出感覺和想法。
Step2接觸感覺:藝術,跨越對錯好壞
「可是我不會畫圖,過去有陰影,覺得自己畫得不像、畫得很醜...」
藝術創作是主觀的體驗,藝術家透過媒材來表達難以言說的精神世界,
然而在我們所接受的藝術教育裡,著重技巧,容易落入對錯好壞之中,
多數人認為要畫得像、畫得好,
對於那些畫得越抽象、越看不懂的,就尊稱為藝術,
彷彿藝術是遙不可及的,
然而藝術家也是人,有著的各種情感和衝突,
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曾經歷過這種內、外在的評價,
就如同你所擔心和顧慮的,
然而如何與這種質疑、擔心的內在聲音相處,
創作,提供一個實驗的場域,讓我們在玩耍中嘗試,
你願意跨出一步體驗看看嗎?
Step3與感覺共處:藝術,一個安全的實驗場
「畫圖一直讓我感到很挫折...」
那就是我們要的-藉由動手創作觸發「感覺」,
很糟的感覺、挫敗的感覺、無能為力的感覺,
這些感覺如何在畫面中被接納、被轉化的過程:
你可以在畫紙上亂畫一通、反覆塗改、撕掉重來,
你也可以畫得抽象、毫無邏輯,甚至「看不懂」也沒關係,
盡情地嘗試用各種媒材與表現方式面對困境,
我們在當中練習人生中的取捨、破壞與重建,
在這個過渡的空間裡,永遠都有重來的可能。
Step4重新框架:藝術,創造新的可能
「我居然可以畫成這樣,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看事情...」
在創作過程中,有些人會突然發現:「原來我也可以這樣表達自己!」
那種「原來我有選擇」的感覺,是改變的開始!
也許我們改變不了現實,但我們能改變看待事情的方式,
畫畫不只是完成一張圖,而是在重新整理對自己的理解,
每一次創作,都是與自己的一次對話,
每一次完成,都是對內在的一次回應,
想像力,帶來希望感,
創造力,賦予新生命,
完成的不只是作品,更是自己的心。
你是否曾經被一首歌所觸動,
或是被一幅畫、一段舞蹈所吸引,
那麼你也能夠在塗鴉之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