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陳約瑟 實習心理師
「只是心又飄到了哪裡,就連自己看也看不清,我想我不僅僅是失去你」
阿桑一曲唱出了許多失戀中人們的心聲,而究竟失戀的感覺多難受,失戀會經
歷些什麼 ? 在引用理論解釋前,讓我們先來賞析在同樣是藝術作品的電影中,失戀是如何被描繪的。
在電影-「重慶森林」中有別於情歌裡的悲痛,反而用一種幽默但深遠的口吻,來表現出失戀人們的過渡歷程。
「如果,要是有如果…」
電影中金城武飾演的角色何志武,在愚人節當天被提了分手,他始終認為那只
是個「玩笑」,而囤積了許多前任最愛的鳳梨罐頭,打算給這段感情最後一段
緩衝期,如果前任沒有回頭,那感情就會隨著罐頭一起過期。這也讓他不斷反
思,世界上到底有什麼事物是不會過期的呢?
「我難過,但我並不真的難過」
電影中另一位角色,同樣是被分手的梁朝偉,獨自在家打掃著房子,和毛巾、抱枕自對自地對話,他說:「當她離開後,整個房子都在難過。別再哭啦毛巾,你已經消瘦的好憔悴了」好像分手後難過的是這個空間,不是他本人。
在藝術作品中,雖然用不同的視角,但都共同在反映出「失戀-一段關係的結
束」,是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難以承受的痛苦。這背後的情緒也許是悲傷、憂
鬱、困惑,或者是無法承受的暴怒,對世界與愛情完全失去了信任 ; 但有些人
則是較淡漠,變得麻木。
「哀悼與憂鬱」
失戀與走出都是一段「歷程」,我想藉由佛洛伊德百年前提出的經典文章中的概念來闡述,並與文章開頭的藝術中的失戀做呼應,希望能引起大家一些共鳴與洞察。
佛洛伊德的論述中區分何謂正常範圍的失落,怎麼樣的狀態需要心理治療的協助,在他文中將對失落反應區分為哀悼及憂鬱。
哀悼: 「在哀悼時,世界變得貧乏而空虛,在某種意義上來說,它已不再值得關注。」哀悼是一種正常的反應,是對失去的對象(前任伴侶)進行心理上分離的過程,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退。
憂鬱註1 :「在哀悼的狀態,是世界變成貧乏而空虛,在憂鬱中,變成了貧乏空虛的卻是『我自己』。」相較於哀悼,憂鬱是一種病理的狀態,是對失去的對象無法放下和接受的表現,通常伴有自我貶低、罪惡感、失去自我關懷、自我傷害(心理或生理層面)等症狀。
雖然用的詞語哀悼、憂鬱看似負面且低沉,然而人們哀傷的過程充滿著創意,如同電影情節般的用各種形式來讓自己試著接受這難以承受之重。而這個歷程是非線性的,更像是走一座迷宮。當從兩人關係回到一人關係,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喪失愛情這個問題,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:一個關於自我的問題。
可能你會不斷的經歷以下的自我對話:
「我會難過到什麼時候?」「是不是再也無法愛的那麼深了」「還是其實是我不值得被愛…」。當開始出現過度責怪自己,失去對自己最基本的關愛時,恐怕已經進入到憂鬱的狀態,在這狀態之下是沒有時間感的,是不斷捲入一個「透過自虐來抓住關係」的循環中。而在佛洛依德的概念中,要真正地放下,必須要從憂鬱狀態走向哀悼。為何不使用「復原」,要稱之「哀悼」呢? 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。至於要如何好好的哀悼,避免跌入憂鬱的深淵? 以下整理五大方向,給正在經歷失戀中的你。
1. 解答並不能讓你自由
你可能會在失戀後不斷的思考「為什麼我們分手? 一定是哪裡出了差錯,可能是我不好,不夠用心。」事實上,我們又如何確定我們的自責,就是關係結束的主因呢? 而我們又被這樣的反芻綑綁,困在「如果… 那就好了」的一廂情願當中。
2. 原諒並接受自己會脆弱
經歷失戀,身體與情緒上的痛苦可以強烈到暫時癱瘓了原本的理性,人會短暫進入到一種「好不像我」(so not me)的感覺,被掩蓋住的另一面自我,在低落時浮了上來。也許是不甘心、無奈、遺憾、悔恨,甚至是想要破壞的衝動等等的感受,那是在真實不過的情感。
但若對此感到羞愧、排斥,反而會再產生了一種 -「連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」的痛苦。所有的面向都是自己的部分,或許可以試著聆聽那個原本想蓋住的自己,想要訴說些什麼。
3. 每天都是一種練習
你可能會懊惱,悲傷到底要持續多久才正常? 停滯不前的自己似乎很沒用。或許你該試著問問自己,為何我再怎麼難過,但還是可以起床出門? 我是否再怎麼失意,也可以好好洗個澡、吃個飯?
的確,失落的時候有許多無法控制的痛,但生活中仍有我們可以掌控的地方,把每天都看成是一種練習,每天經歷當天的難過就足夠了。
4. 用些微痛楚刺醒自己
乍聽之下可能與第一點衝突,但概念不同之處是在於,提醒自己真相就是「失戀了」,不論自己是否喜歡,它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,也不會因為抗拒接受而改變。也許你可以把分開的原因用一句話寫下,作為輓詞。
「我們因為價值觀差異導致的衝突,無法再繼續了」。若當下不經驗真真實實地痛苦,想要用奢望的幻象來替代,也許暫緩的痛苦會在不想要的時候更強地反撲。
5. 諮商,在哀悼的過程中找到藝術性
關係的結束,可以是終點,也可以是另一個起點,這個「點」正是讓失戀的人們痛苦的源頭,但它也可以帶來了探索的空間。當從「我們」回到「我」的狀態,對「我」來說失去的是什麼,又為何如此重要 ? 是什麼原因讓自己難以接受真實?
這些困惑並非有個明確的解答。在諮商中,心理師將會與你探索這個歷程,就像文章開頭的歌曲與電影一般,與你共創屬於自己的失戀敘事風格,諮商並非僅是治病,也是一種和你嘗試在痛苦中尋找藝術成分的一個歷程。
註1 : 此憂鬱(melancholia)非完全等同於現代精神醫學對憂鬱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的概念,本文也非作為診斷目的,若您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有憂鬱症,建議您去專業單位接受完整的評估。
參考文獻
Domenicali-Rochelle, D. (2022, January 26). 6 suggestions for navigating a breakup. Psychology Today.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intl/blog/relationships/202210/6-suggestions-navigating-breakup
Freud, S. (1917).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. In J. Strachey (Ed. & Trans.),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(Vol. 14, pp. 237-258). Hogarth Press. (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5)
Kang, E. H. (2022). Say goodbye to trauma: Grieve well, grieve well - Freud’s psychoanalytic story healing (P. F. Chen, Trans.). Jing Hao Publishing. (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20)
Lachmann, S. (2013). How to mourn a breakup to move past grief and withdrawal. Psychology Today.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intl/blog/me-we/201306/how-mourn-breakup-move-past-grief-and-withdraw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