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說心理劇的情緒張力很大?
一定要這樣才有用嗎?
聽說心理劇的情緒張力很大?
一定要這樣才有用嗎?
圖/文:詹育欣 諮商心理師
「哇~剛剛主角哭得好慘喔~」
「上次參加心理劇的情緒好強烈喔~有點可怕耶!」
「咦~這次的心理劇好平和喔~這樣是不是比較沒用」
這是否是你參加心理劇時的震撼或困惑呢? 今天來跟大家談談,心理劇中的情緒宣洩(catharsis)。
心理劇是一種行動取向的心理治療方式,是由Moreno從1920年開始逐漸發展出的團體治療方式,他在維也納開始即興劇場的嘗試,認為劇場應更關切社會議題,便以報紙每日新聞作為題材,作為即興創作的主題與場景,將此命名為「自發劇場」,演員演出每天的新聞事件,並邀請觀眾一起上台討論、角色扮演,他發現演員與觀眾們在過程中,皆經歷了被壓抑情緒的釋放,即所謂宣洩(catharsis),而若演出者能拋開腳本的限制,演出真實生活中的自己,人們能體驗到更具有治療性的宣洩;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Yalom也將情緒宣洩視為團體治療重要的療效因子之一,故在心理劇團體中也是如此。
現今的心理師運用劇場的技巧,將主角的內在世界呈現在舞台上,經由角色扮演來探索生活中的困擾,並引導主角做各種探索與嘗試,過程中若發現有未被覺察、抒發與壓抑的情緒時,引導主角釋放壓抑的情緒,疏通鬱積的能量後,就有更多心理空間可以容納不同的感受與想法,並帶來新的行動。
怡君生長在單親家庭,小時候跟媽媽分享學校的事,媽媽總是以指責的方式回應,讓個案感到媽媽都不理解自己,媽媽心情不好時,還曾怪罪怡君,抱怨都是怡君才讓自己這麼辛苦,讓怡君變得不再跟媽媽聊心事,更養成察言觀色的本領,且常覺得是不是自己說錯話,沒表現好所以媽媽會這麼生氣,常感到自責、愧疚、委屈,偶有抱怨、不滿,但想到媽媽要獨自養家很辛苦,怎麼能對媽媽生氣呢! 就繼續努力做好不讓媽媽生氣。
透過心理劇的角色交換與探索,接觸到了主角的生氣情緒,並用行動的方式抒發積壓已久的生氣(如:用“出氣棒”將內心的怒氣與委屈透過出氣棒發洩出來)。生氣宣洩過後,隨之而來的是悲傷,小時候的自己未被好好善待、被愛、被保護,在劇中亦允許釋放悲傷,導演引導主角能放聲哭出來;悲傷情緒宣洩後,重新回到場景中繼續探索,開始對母女關係有新的看見,看到媽媽的限制,及一直努力的自己,媽媽雖辛苦,但這也是媽媽的角色與責任,發現媽媽的情緒與困難,不須全部由自己承擔。
關於情緒宣洩,可能有人會好奇「那我跟朋友聊天大哭,是否也是有一樣的效果呢?」、「是不是情緒釋放強度越大越有用呢?」,情緒宣洩確實透過釋放,可帶來更多的心理空間,感受會舒服一些;不過在心理劇中,不只是釋放,更重要的是透過探索帶來更多的看見與觀點,更加的自我整合。另外,是否是情緒越強越有用,其實不是喔!目的不是刻意要催化或引發強烈的情緒,重點是要幫主角有更多覺察與整合,且心理劇沒有腳本,只有跟隨主角的故事,且不會過於強迫個案,在導演引導下疏通情緒,及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與整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