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林育如 實習心理師
近幾年來,台灣災難事件頻傳,從三年前開始延燒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、再到今年頻頻發生的地震;此外,還發生許多悲傷沉重、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,像是列車出軌的嚴重事故、可怕的青少年校園殺人案、虐童案等,在這一連串天災和人禍的動盪之下,你,都還好嗎?
我們都可以想像,在這些衝擊心靈的創傷事件下,親身經歷、或目睹身邊親友經歷的人們,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疾患;然而,其他「只是」看見電視上的新聞、耳聞旁人的經歷的人們,就沒事嗎?或是說就不會、不可以有事嗎?
其實不然,在心理學領域裡,有所謂「替代性創傷」一詞,指的是個體自身並未直接經歷受創過程、也非受創者的重要他人,而是透過各種間接訊息,例如聆聽事件經過、觀看相關畫面等,而對受創者產生高度同理,彷彿身歷其境,進而自己也發生創傷反應的狀況。例如:搭乘捷運經過站點距離較長的車程,不自覺抓緊書包、警覺地觀察周遭,甚至感到喘不過氣;又或是走在人行道上不斷頻頻仰頭、避開冷氣機主機,以致每當要出門就覺得恐懼等。
從上述舉例中,不難理解到這些事件後的反應,確實可能對個體來說具有功能性,可以幫助我們更加警覺生活中的危險和意外,但是當這些反應過度激烈,甚至已經影響到生活機能,那這樣的反應就上升到創傷後症狀的程度了,此時就需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發生替代性創傷。
那麼,面對替代性創傷我們該怎麼辦呢?
1.避免過度接觸事件資訊
首先,最快速有效的辦法,就是想辦法盡量避開過量的資訊,尤其針對過度細節、刺激、赤裸的資訊來源,包含媒體與社交軟體等,讓自己遠離這些資訊的轟炸,也才能讓自己的警報器休息、有空間和餘力來安撫自己的身心。
2.自我照顧與安放的策略
再者可以嘗試發展出照顧、安放自我的策略,例如練習使用一些身心安頓的技巧,包含:
(1)呼吸吐納練習:緩慢吸氣4秒,讓自己有意識地注意呼吸,感受氣息從鼻腔內部、順著喉嚨進入胸腔,再下沉至腹部;接著閉氣4秒感受氣息在腹腔;最後用嘴巴吐氣4秒。練習直到身心平穩。
(2)蝴蝶擁抱法:雙手在胸前交叉,手掌置於胸口或手臂上臂,左右輪流輕輕拍打,就像一邊擁抱自己、一邊拍拍安撫自己,輕聲告訴自己「沒事的,我可以的,我很安全~」等話語來安定自己。
(3)此外,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習慣,找尋適合自己的策略,例如:運動、找朋友傾訴、書寫日記等方式,只要是能照顧並安放自己的身心,都是好方法!
3.深入探索觸動自己的部分
最後,當安定身心後,還可以針對自己受到觸動的部分,進行更深入的探索,例如可以嘗試心理諮商,透過心理師幫忙梳理、引導深入覺察,也許反而能更了解、貼近自己。
文章最後,想告訴大家:替代性創傷往往很常受到忽略和否定,可能會有人對你說「阿你又沒怎麼樣,幹嘛反應那麼大」或「不要想那麼多啦~會怕那你就不要看不就好了」,可是會這樣並不是你的錯,也許反而這是你很寶貴的特質,你擁有一顆很溫暖、很關心他人的心──所以,不用否定這些感覺,反而應該重視他們,看見這樣的自己怎麼了,並且以上方法提供給你,照顧這樣溫柔的自己~
參考資料:
范晉維. (2015). 以預防觀點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心理師之替代性創傷. 諮商與輔導, (352), 36-39.
〈替代性創傷與安頓身心的技巧〉新北市政府衛生局—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商心理師徐千涵
〈認識替代性創傷〉台灣自殺防治學會
〈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—甚麼是替代性創傷?〉關鍵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