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許濘宴 心理師
我們自己的感受、價值衝突與專業抉擇。因此,每位專業人員都需要在適當時機,尋求督導的協助與支持。
督導,在專業成長的歷程中,是重要的支持與調整力量。它讓我們有機會回顧工作、澄清困惑、獲得回饋,也能在壓力與挑戰之間找到支撐點,為專業實務創造一個安全、深度且可探索的學習場域。
然而,傳統團體督導多以口語討論與案例分析為主,雖然在理論層面提供了清晰方向,但往往侷限在認知理解上,難以觸及情感與互動的真實現場。
心理劇模式的團體督導,正是在這個限制下,發展出一套更立體、更具體,並且結合理論、行動與團體動力的督導方式。
傳統團體督導的確能提供多元視角,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案例討論,激發新洞見;受督者不僅能從自己的服務對象中學習,也能從別人的案例中獲得啟發,學到不同的處遇技巧與應對策略。
但最大的限制在於,它高度依賴口語敘述。當案例涉及情感、身體感受或非語言互動時,單純的言語描述往往難以捕捉全貌,使得學習經驗不夠完整,也可能錯過隱藏在互動細節中的重要訊息。
心理劇(Psychodrama)由 J. L. Moreno 創立,其核心在於自發性(Spontaneity)與創造性(Creativity),並透過角色理論(Role Theory)*幫助人們探索不同的觀點與行動可能。
心理劇模式團體督導是一種行動取向的督導模式,運用心理劇的核心技術(例如:角色扮演、替身、鏡觀、角色交換...等)來進行討論和專業發展。不同於傳統督導僅靠語言描述,心理劇督導更強調「讓案例在場景中真實演出」。
在這個模式中,督導團體的成員可以擔任「主角」(分享案例的受督者)、「替身」(扮演服務對象或主角)、「輔角」(扮演重要他人或內在感受)、以及「觀眾」(其他成員)。透過具體的行動演出,受督者能從理性、情感、身體等多層面,盡可能地貼近服務對象的真實存有。
1. 暖身(Warm-up):成員透過活動建立信任與連結,並分享當下狀態與案例,督導者引導選出主角。
2. 演出(Action):在督導者引導下,主角將服務對象的情境在「舞台」呈現,其他成員分飾不同角色,並運用心理劇技巧深入探索情感與互動模式。
3.分享(Sharing):參與者以第一人稱分享感受與啟發,為主角提供多元觀點與支持。
4. 歷程分析(Process):除了案例討論,也檢視暖身、演出等過程,讓成員同時學到心理劇的帶領技巧與專業應用,透過討論將體驗轉化為具體的專業策略與自我覺察。
與口語討論式的傳統團體督導相比,心理劇模式督導更能觸及被忽略的情緒反應、潛藏的互動模式,以及言語之外的訊息:
即時重現與探索
不只聽描述,而是在此時此地重現情境,讓表情、語氣、肢體反應等細節自然浮現,督導與同儕能更精準地觀察、分析,並當場嘗試不同的回應方式。例如,有位社工在演出中發現服務對象在她開口時會下意識退後一步,這在口語討論中從未被提及,卻揭示了關係中的距離感問題。
多重視角的經驗整合
透過角色互換,受督者能站在服務對象的位置感受其情緒,視角轉換使專業介入更貼近服務對象的主觀世界,提升同理與判斷的靈活度。例如,一名輔導老師在體驗「家長」角色後,才意識到對方的焦慮與防衛其實來自對孩子安全的深切擔憂,而非單純的對立。
深化情緒覺察與同理能力
行動演出允許受督者在安全場域中觸碰並表達情緒,有助於減少工作中的情緒麻木,保持對服務對象的情感敏感度。例如:一名心理師在扮演案主時流下眼淚,並說:「原來我一直沒感受到他的孤單有多重。」
系統觀的深度體驗
透過行動演出服務對象所處的系統互動,如家庭系統、學校系統、社會系統等。受督者不只是理論上理解系統觀,更是「身歷其境」地體會各系統如何交織影響服務對象的行為、情緒與困境,進而發展更全面且具體的介入策略。
理論與行動的連結
將督導中的洞察轉化為可立即操作的行動方案。受督者能先在團體中「試演」新的介入方式,再帶回工作現場應用,降低實務中嘗試新方法的風險與不確定感。
團體支持
每位團體成員在參與他人案例時,都是觀察者、回饋者與潛在的角色參與者。這不僅讓案例討論更立體,也形成專業社群的支持網絡,減輕助人者的孤立感與壓力。
參與心理劇模式團體督導,專業人員可以獲得:
增強臨床敏感度與情緒辨識能力
擴展介入手法,提升因應複雜情境的彈性
減少專業孤立感,獲得同儕支持與鼓勵
在自我與專業角色之間找到更清晰的平衡
傳統團體督導像是「讀一本關於個案的書」,透過語言理解故事;心理劇團體督導則像是「將那本書演成一齣戲」,讓所有參與者身歷其境。
心理劇模式的團體督導,不只是「換個方式討論案例」,而是透過行動讓專業學習變得立體、有感、能落地。它的優勢在於,能同時觸及認知、情感、行動與關係,並在團體支持下,找到更有效、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方法。
在這裡,你不只是聽取意見,而是親身體驗與修正;
不只是分析個案,更是在行動中看見自己與專業角色的更多可能性。
**角色理論(Role Theory)
在心理劇中,角色不只是社會期望的總和,它更被視為我們人格與行為的最小單位。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(J. L. Moreno)認為,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擁有一個「角色庫」(Role Repertoire),其中包含著我們在一生中學習、內化和發展出來的所有角色。這些角色形塑了我們如何與世界、與他人、甚至與自己互動的方式。心理劇治療的目標,便是透過角色扮演與行動,來探索、擴充和整合我們的角色庫,從而達到自發性與創造性的提升。
帶領者|游淑瑜訓練師/副教授、羅善莉導演/諮商心理師、許濘宴諮商心理師
對象|對心理劇有興趣或參加過心理劇成長課程,且從事團體/個別輔導與諮商並願意接受督導者。
時間|2025年10月至2026年6月止,每月一次。
地點|近小南門捷運站(詳細地點將另行通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