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呂芷嫻 實習心理師
你也曾經這樣想過嗎?
「我只是個騙子,這些成就都只是假的!」
「我只是運氣好而已,不久之後就會被識破。」
當你辛辛苦苦終於達到夢寐以求的目標,交出一張旁人稱羨、漂亮的成績單,這時內心自我懷疑的小鬼卻悄悄地出現,在你耳邊說:「你這個冒牌貨!」
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.「假裝它直到你成為。」這句話讓人相信自己也可以勇敢追夢,卻也不小心帶來對這些成就的擔憂。
這樣的狀況稱之為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不過這並非不正常的,也不是一種疾病,世界上70%的人都曾被這樣的想法困擾過,連愛因斯坦都覺得自己的成就被過譽,他的研究不值得被大家關注。
以上的現象由心理學家Pauline Rose Clance和Suzanna Imes於1978年所提出,剛開始發現這樣的現象出現於高成就的女性,她們傾向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幸運而非努力,擔心別人會拆穿她其實是個能力不足的人,後續的研究陸續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女性,不同性別、年齡、職業…等都會出現,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,以及該如何調適吧!
當別人以具體事實稱讚你時,你總是感到羞愧,無法好好地收下。
認為自己和有相同成就的人相比指是運氣好而已,實力不足以勝任目前的工作,為了尋求表現全心投入工作中,以至於犧牲生活的品質。
你要開始一項計劃時你會過度準備或是不停拖延,一旦完成任務你會短暫的感到輕鬆,當下一項任務開始前又會引發焦慮和自我懷疑,對自己高要求讓你不斷陷入「冒牌者循環」。
認為展現自己的價值就需要獨立完成工作,一旦求助他人就是沒能力的,因此拒絕在工作上尋求協助。
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,看到想要的工作機會也不敢去追求。
家庭:可能你的成長經驗中相當重視高成就,讓你總是在過度讚賞與批評中擺盪。
認知思考:傾向放大自己的錯誤,即使做的不錯了,卻還是貶抑做的好的部分。
人格特質:完美主義者,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,不允許自己出錯,任何一點失誤就是失敗的人。
文化:華人文化強調謙卑,認為自己有的這項能力,其他的人才也會,我沒有資格比他們的到更多的讚賞。
記錄下你每天做的事情,並定期回顧已經完成的事,以客觀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努力。
接受人不是完美的,當有懷疑及批評的聲音出現時,請同理自己有這樣的感受,接著詢問自己我真的是沒能力嗎?看看自己做的好的地方,試著舉出你的努力。
跟你信任的家人或朋友談談這份感受,他們可能也會有跟你一樣的感覺,並能真心的欣賞你的優點,如果這份感受對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,也歡迎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。
天才是99%的努力加上1%的天分,你的成就也是,我相信你已經做得很好了,也請你相信自己!
參考文獻
1.Arlin Cuncic(2022).What Is Imposter Syndrome?
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imposter-syndrome-and-social-anxiety-disorder-4156469
2.Alexandra Benisek(2022).What Is Imposter Syndrome?
https://www.webmd.com/balance/what-is-imposter-syndrome
3.Pauline Rose Clance & Suzanne Imes(1978).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: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
4.What is imposter syndrome and how can you combat it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QUxL4Jm1Lo